辽沈战役爆发后,东野迅速包围了锦州。为了支援锦州,国军派出了两个兵团:一个是“东进兵团”(侯镜如部),另一个是“西进兵团”(廖耀湘部)。他们计划通过东西夹击的方式来解救锦州。然而,为了确保锦州顺利攻占,东野的指挥部安排了四纵和十一纵在塔山一带阻击侯镜如的东进兵团口碑最好的配资平台,而对于廖耀湘的兵团,则安排了梁兴初的十纵进行阻击。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东野实际上有富余的兵力可以调动,为何只派出十纵来阻击廖耀湘呢?
一、东野的富余兵力
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东野已经拥有了12个步兵纵队。这12个纵队的任务被明确分配,电影《大决战》中有一句话提到:“四纵、十一纵加两个独立师加强塔山防线;二、三、七、八、九五个纵队加六纵十七师,包围锦州;十纵加一个师,在黑山、大虎山一线阻击廖耀湘兵团;十二纵加十二个独立师围困长春;五纵、六纵两个师监视沈阳;一纵作为总预备队。”
从这一部署来看,东野显然将重点放在了锦州战役上。为了确保锦州安全,东野派出了五个纵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纵队中有“东野五虎”之一的二纵和三纵,以及七、八、九纵,这些战力强大的部队形成了“强强联合”,足以显示出锦州战役的战略重要性。
展开剩余75%此外,四纵和十一纵负责阻击塔山,塔山阻击战相当惨烈,正是因为有了四纵和十一纵的坚守,才勉强阻挡了侯镜如的东进兵团。
然而,剩余的几个纵队的任务就显得有些令人困惑了。比如,十二纵的任务是围困长春,防止长春的敌人影响锦州战役。这个任务的难度相对较低,因为东野只需要安排十二个独立师(大约12万人)就足以围困长春。
那么,十二纵是否属于“富余兵力”呢?如果仅为了围困长春,确实可以安排较少的兵力,甚至不需要如此大规模的部队。除了十二纵之外,五纵和六纵的任务是监视沈阳。这项任务本质上与围困长春类似,目的都是防止敌人影响锦州战役的顺利进行。不过,沈阳守敌的兵力较多,在辽西会战结束时,沈阳还驻扎着14万国军。因此,五纵和六纵的监视任务也是出于考虑敌军规模的现实情况,而不是简单的围困。
即使如此,如果任务仅仅是监视沈阳,那么一个纵队就足够了,为什么要派遣两个纵队呢?五纵和六纵的兵力也算是“富余”的兵力,而再加上作为总预备队的一纵,东野手头大约有三个“富余”的纵队。那么,为何在面对廖耀湘兵团时,东野没有安排更多的兵力呢?
二、廖耀湘的犹豫不决
廖耀湘从沈阳出发后,一度处于一个不知去向的尴尬境地。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军南京方面与廖耀湘之间的意见不合。南京方面要求廖耀湘与侯镜如的兵团东西夹击锦州,而廖耀湘原本打算撤退到营口,结果在蒋中正亲自指示后,他才同意改变计划。但即便如此,廖耀湘的行动仍然显得犹豫不决,始终没有执行南京的命令,而是在执行过程中频繁改变行进路线。
廖耀湘认为,东野的真正目标并非锦州,而是他的两支王牌部队——新1军和新6军。因此,他改变了原定路线,先向彰武进军。攻占彰武后,廖耀湘的战略再次发生变化,他决定改攻新立屯,进一步切断东野的后勤线,迫使东野放弃对锦州的围攻。随着时间的推移,廖耀湘的进军方向不断变化,东野始终无法准确预判他的行动。
与廖耀湘的犹豫不决不同,侯镜如的东进兵团明确目标,一直直奔塔山。由于塔山是最直接的路线,东进兵团无法绕路,因此东野能够针对这一点进行有效的防守。相反,廖耀湘的行动不确定性给东野带来了困扰,不知道他会选择哪个方向,这无形中增加了东野的指挥难度。
三、精确部署:东野的战略眼光
东野对兵力的部署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尤其是在处理剩余兵力的分配上,东野能够走得比对手远。除了已经提到的五个纵队包围锦州、四纵和十一纵防守塔山外,其他部队的安排也都有其深远的战略考虑。
比如,十二纵和独立师围困长春,实际上不仅是为了控制长春守敌,更多是为了防止廖耀湘往营口方向逃跑。如果廖耀湘试图从营口逃跑,东野可以迅速截击他。五纵和六纵的监视任务除了防止廖耀湘撤回沈阳外,还包含了支援十纵的责任。当十纵在黑山、大虎山一带与廖耀湘激战时,五纵和六纵快速反应,支援十纵,并切断了敌人的退路。
而一纵作为总预备队,可以随时应对突发情况。整体上看,东野并没有完全依赖单一纵队来阻击廖耀湘,而是通过多个纵队的联动来确保成功。这样一来,不管廖耀湘选择哪个方向,东野都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虽然在黑山、大虎山一带,只有十纵负责阻击,但这并不意味着兵力不足。十纵的主力加上一个师(其中包括内蒙古骑兵师一师)和一纵的三师,这些部队的战力是相当强大的。加之当地复杂的地形,阻击任务本身就不适合展开大规模兵力。东野首长精准的部署和灵活的应变,使得廖耀湘在辽沈平原上最终被彻底歼灭。
通过这一系列的精密部署,我们可以看到东野首长在指挥上“走一步,看五步”的战略眼光。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东野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深度口碑最好的配资平台,使得廖耀湘最终无路可逃,迅速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发布于:天津市金控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